苏轼的徐州纪事(三):在即将离开石塘村时,苏轼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,填写下了一首别样的歌词

顶端新闻 2023-06-02 15:57:23

苏轼在晚年的诗歌《自题金山画像》一诗中,曾写道: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黄州、惠州、儋州都是苏轼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。

# 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#

#顶端夜读#


(资料图)

其实,在苏轼工作过的许多地方中,徐州也是苏轼人生旅途中重要的心灵驿站。徐州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苏轼来到徐州后,他曾对这里的山川河流、风俗民情,做过详细考察。

苏轼有一套治理徐州的方略。他曾蓑衣草鞋、舍家忘身,和徐州人民一起在雨季抗洪抢险,他组织有方,且经常奋击在第一线,与徐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
在徐州时期的苏轼,不仅工作兢兢业业,恪尽职守,而且他的诗词风格也为之一变。苏轼在徐州的词作,可以说无一不是因人、因事、因景而作。

苏轼热爱徐州,热爱徐州的百姓,流连徐州的山水人情,他用真情赞美徐州的山水风景与人物风情。白发老翁、顽皮孩童、采桑女子、络丝姑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、节日习俗甚至各种农作物,都成了苏轼诗词取材的对象,也成为了他寄托思念,抒发情感的素材。

在徐州任职的两年时光里,苏轼一首首纸短情长的词作,不仅是对徐州的赞美,更是对徐州的眷恋,他的诗词,被徐州人民广为传颂。

苏轼在徐州的任职时间虽然不长,只有两年左右,但他在徐州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,他深入田间一线,考察农桑,发展生产。

当徐州天旱影响农业生产的时候,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忧心忡忡。他心系百姓生活,亲自前往石潭为民求雨。甘霖普降之后,徐州的旱情及时得到了缓解,这真的是一场及时雨,人们带着雨水到来的喜悦和热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田间耕种中。

苏轼又按照民间风俗,前往城外的石潭村举行谢雨仪式。他将谢雨沿途见闻和乡村体验融进笔端,一连写了五首反映乡村生活与风光的词作《浣溪沙》。

苏轼的这五首反映乡村生活与风光的词作《浣溪沙》,在整个词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,因为苏轼首次将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以细腻的笔触填成歌词,成为考察宋代徐州民风民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。

话说回来,苏轼的前三首《浣溪沙》写的都是在石潭村的见闻,有石塘观鱼、有村庄风光,有闲话家常。足迹和目光都围绕在石塘村。

看完了乡村风光,获得了乡村见闻,苏轼此行即将告一段落。于是,他和随从人员踏上了归程,但是他的目光依旧流连于乡村风光。

苏轼一行人渐行渐止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初夏时节的乡村美景,于是他又写下了第四首记录乡村风光的《浣溪沙》,原词如下:

簌簌衣巾落枣花,村南村北响缫车。牛衣古柳卖黄瓜。

酒困路长惟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。敲门试问野人家。

这首词,不仅是写景,还记了事。上片是写景,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。

苏轼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,而是行经枣树下,或是伫立枣树下,这样枣花才能落到头巾和衣袂上。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,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。

乡村风光美丽动人,这里不仅有枣花散落,还有缫车歌唱,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,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。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,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,特别是抓住了枣花、缫丝、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,把它们勾画出来。简单几笔,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。

在下片,词人笔锋一转,开始描写自己的活动。这时的苏轼由于与乡亲们一起饮酒,已是酒意上心头,彼时的词人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。

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,感到燥热、口渴,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。于是他敲门试问乡下人家。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,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,客气地同人家商量:老乡,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?

就这样,苏轼用简单几句话,既勾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,又记下了一段向乡亲们敲门讨茶的经历,这是苏轼平常深居办公室时接触不到的新鲜场景,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。

苏轼为何要将敲门讨茶的小插曲填进词中?首先能看出他是一个体恤民情、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,谦和有礼,不会贸然闯入农家;其次是因为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,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,并不在家,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。

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的一个小插曲,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,使得一首记闻式的小词,获得了艺术的生命,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。

标签:

广告

Copyright ?   2015-2022 华南商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