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“死亡”纳入人生规划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爱立遗嘱了? 当前视点

海报新闻 2023-04-06 15:10:15

曾经,从传统观念出发,在很多人的心目中,“死”和遗嘱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,但如今,情况已有所不同。

近日,中华遗嘱库发布《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》,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。数据显示,订立遗嘱的人数每年在持续增长,2013年订立遗嘱人数仅为6804人,从2016年起至2022年,每年订立遗嘱人数平均在3万人左右。值得关注的是,订立遗嘱不再是老年人的“专属”,而成为更多年轻人的“时髦”。

把“死亡”纳入人生规划


(资料图片)

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立遗嘱行列

近年来,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群体中,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,且每年呈现增长趋势。数据显示,近10年间,订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.43岁逐年降至68.13岁,订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,并已蔓延至“80后”“90后”甚至“00后”。其中,“80后”订立遗嘱总人数达到3009人,“90后”有1787人,“00后”也有357人。

年轻人开始谋划看似遥不可及的财产处置,体现的是社会观念的转变,也彰显了年轻一代对于法律、生死、财产等的态度。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,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转变,恰恰是一种理性的态度。或许它不意味着人们对于死亡没有了焦虑和恐惧,而是他们在订立遗嘱的过程中,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。

白皮书显示,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是,“90后”“00后”的遗嘱中处理财产表现更为丰富,“虚拟财产”的纳入和安排成为一个突出特征:支付宝、微信、QQ、游戏账号等“虚拟财产”是“90后”“00后”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。

年轻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,几乎所有人都储蓄了多种孳息于网络的新型财产,包括游戏装备、社交账号等虚拟财产。在受访者叶贞(化名)看来,数字遗产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回忆,就跟写日记一样,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,是不可能注销的。

让多年积攒下来的“虚拟财产”有一个完美落处,无可厚非。可以预见,未来将有更多人以立遗嘱的方式来解决“虚拟财产”的继承问题。

“如果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太遗憾”

“三十而立”遗嘱是为何?

年轻人订立遗嘱的原因有很多,白皮书数据显示,超过一半人会认为:“无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”“如果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太遗憾。”

一起来看看,他们立遗嘱的理由:

“在给家人写遗言时,我忍不住哭了,但在某一瞬间我又释然了。”王壹志(化名)说,“在立遗嘱的过程中,我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,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重生。我意识到死亡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去对生命的热情和敬畏。”

“立遗嘱不是消极,也不是终点,而是驱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有限,进而用有限的生命去努力探索无限的未来。”另一位遗嘱库受访者表示。

“00后”涂磊(化名)目前从事消防员工作,他的职业性质让他见到了生命的脆弱。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”成为他立遗嘱的理由。

年轻一代将设立遗嘱的程序前置,作为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,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已经能够泰然对待人世间的生死。

此外,近年来,全国各地组织的地毯式、多层次的普法活动,已将法治思维深深“嵌入”年轻一代的头脑中,他们不再将立遗嘱看作一件沉重的临终仪式,而是当作一名自然人应当享受的法律权利。

“传递的不光是财富,还有爱”

遗嘱不仅是物质继承更是精神表达

在中华遗嘱库每个登记中心的门口,都有一个写着“幸福慢递”字样的绿色“邮筒”,很多立遗嘱人在完成所有法定流程后,会手书一张“幸福留言卡”,投递进去。其中,超过80%的留言都是期望与祝福,希望家人生活幸福美满、和睦相处。

在新一代年轻人眼里,遗嘱的意义已经不再是不祥和悲伤,而是承载着他们对家人深深爱意的信笺,把他们的情感长久地延续下去……在现场,王足妹(化名)写好了“幸福留言卡”,卡片的收件人是十年后的自己。“现在的我依然期待爱情,希望能组建家庭、生儿育女,祝未来的我身体健康、财源广进。”

分析发现,年轻人群体写下的留言中,所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。有向现任、前任、暗恋对象表白的,有向闺蜜好友倾诉的、也有向父母倾诉的等等,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、纯真感情的向往。

截至2022年,在中华遗嘱库写下幸福留言的人数已超4万人次,平均每4个人订立遗嘱,就有1个人为后人留下幸福留言。陈凯表示,立遗嘱传承的是财富,幸福留言传递的更多是爱与温暖。

我国遗嘱普及率仍处较低水平

理性对待更需配套环节

“人生的剧本”充满了各种可能性,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。如今,“80后”“90后”,甚至是“00后”开始谋划看似遥不可及的财产处置,并坦然将其当作一份成年礼,体现的是社会观念的转变,也彰显了年轻一代对于法律、生死、财产等的态度。

事实上,中国的遗嘱普及率仍然处于低水平,白皮书给出的数据是“立遗嘱比例不足5%”。受访学者、法律人士对此呼吁,应在社会层面提倡“正面、积极”的遗嘱观,突破不必要的传统观念桎梏,让更多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财产。

回归遗嘱本身,相应的公共服务、政策法规更需要与时俱进。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《民法典》中,针对“继承”章节规定了六种有效遗嘱形式,但随着公众对“立遗嘱”认可度提高,立遗嘱人年轻化、财产多样化、遗嘱个性化等新特点也不断显现。例如,网络虚拟财产继承具体规定仍存空白,并非所有虚拟财产都可以被继承等问题,这对民众遗嘱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带来了新挑战。

法律人士建议,应将立遗嘱纳入政府公共服务,例如组合中华遗嘱库、公证处、司法行政部门等,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,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全覆盖、全领域、全体系的继承服务体系。

(大众网·海报新闻编辑 俞春红 综合工人日报、法制日报、海报新闻、中国青年报等)

标签:

广告

Copyright ?   2015-2022 华南商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