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道可道”中“道”是什么意思?

互联网 2023-03-22 16:55:13

如下解答:

‘道’可以理解为‘全’,‘绝对’,‘‘宇宙,‘上帝’。

不能说‘道’是什么,因为‘道’不是有形世界中的万物,处在特定时空中的万物是不断变化的,有变化就有生灭,而‘道’是永恒不变的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所以不能从正面说‘道’是什么,你说‘道’是天,是大海都不对,所以只能从反向去说,比如说‘道’不是太阳,不是大海,不是桌子,这样说都没问题。

就像我们不能从正面说上帝是大海,是山,是小草,这样正面说都不对。只能从反向去说上帝不是大海,不是山,不是小草,虽然是废话,但这样表达没有错。

‘道’是不可道的,不可名的,如果你用语言来道它,那你就站在它的对立面,比如你称呼一个人,那你就站在他的对立面称呼他,但是我们和我们所说的语言都包含在‘道’中,包含在‘全’中,我们又怎能站在‘全’的对立面呢?

‘道’是不可以命名的,你命名它是大树,那么它就不是小麦了,肯定它是什么的同时,你就否定了它不是什么。语言是有局限性的。我们整个人,我们的思维,我们的语言都包含在‘全’中,包含在‘道’中,所以只能抛除一切杂念,一切经验去抽象理解‘道’。

如下解答:

第一章 天地之始,万物之母

道可道,非常道;

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无,名天地之始;

有,名万物之母。

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

常有,欲以观其徼(jiào)。
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译文

能用语言说出来的“道”,都不是永恒的、终极的“道”;

能形容出来的“名”,都不是永恒的、终极的“名”。

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,乃天地万物之始。

天地万物形成时的本原状态,乃孕育万物之源。

所以要常从“无”中领悟“道”的玄妙;

要常从“有”中领悟万物产生的端倪。

“无”和“有”本原相同名称相异,但都体现了“道”的深远玄妙。

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,而是深远又深远,玄妙又玄妙,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一切奥妙的总门。

如下解答:

“道可道”是《道德经》的第一句,单独来看这两个“道”字,其实是不完整的。

完整的一句是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那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讨论下“道”的意思。

第一,“道”本身的意思。

完整的一句话的意思是:可以说出来的“道”,就不是常“道”。能命名的“名”,就不是常“名”。

实际上,前两个道字,本身是“说”(动词),以及“道”(名词,泛指世间的道德、规律、虚无的道等等),这个是没有大的争议的。但是放在具体的《道德经》里的时候,完整的话就产生了巨大的争议。

第二,“道”的争议

会产生争议,是因为这句话是整本《道德经》提纲挈领的一句话,是理解书的基础。对这句话的阐释的不同,对这本书、乃至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。

现在比较常见的理解有三种。

第一种的断句是:道/可道?非/常道。这种断句呢,就是把第一个道作为名词,第二个道作为动词。常道作为一个固定名词。意思是“可以被说出来的道,不是恒常之道。”这样也是最广为接受的说法。

第二种的断句是:道/可/道,非/常/道。这种断句下,就是,道是可以被说(理解)出来的,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。这里是把“常道”理解为人间常俗之道。

第三种的断句是:道/可道!非/常道。意思是,道是可以被言说的,但道不是恒定不变的。这里是把“常道”理解为恒常不变的道理。

第三,“道”的争议的根本

上面梳理的“道”的三种争议,而这三种争议,就是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的争议。

如果认为,老子的哲学思想,追求的是“恒常不变之道”,是在追寻绝对真理,追寻宇宙的根本规律,就会认同第一种说法。就是说,宇宙的根本真理是存在的,但是是不能言说的。

而如果认同,老子追求的是“超越世俗”的道理,就更容易认同第二种理解:道是存在的,但是不是常俗所能理解的。(常就有平常、平凡之意)。

如果认为,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在讨论“事物是不断变化的,规律也是有变化的”,那么就会支持第三种说法,道是不断变化的,不“恒常”的。

从上面三个方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来,“道”的具体释义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。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解不同,“道”就会有不同内涵和外延。不能一概而论。

如下解答:

这句话的出处大家都知道,是《道德经》的开篇—— 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”

第一个“道”的释义比较统一,基本都认为是个名词,指的是生成宇宙的本原和实质,引申为原理、原则、真理、规律等。

※第二个“道”大都认为是个动词,指解说、表述的意思,放在这里就跟“说得出”一个意思。“道可道”就可以简单成翻译成:道这个东西(如果可以)描述(的话)。

※也有人认为第二个“道”是“求道”的意思。理由是在春秋时期,通常用“曰”来表示说,直到唐朝,“道”字才具有说的意思。因此,“道可道”中的第二个“道”字应该是从道路引申而来的,即求道的意思。“道可道”就可以翻译成:道这个东西(如果可以)追求(的话)。

“道可道非常道”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有很大异议,包括断句(这就是我引用时没断句的原因)。比较主流的就有三种说法:

①道/可道,非/常道:道若可以言说,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。这个是最常见的解释。

②道可道,非/常道:道可以言说,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。这一说法来自唐初著名道家学者李荣,他把“常道“解释为“常俗之道”,认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。

③道可道,非/常/道:道可以言说,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。这一说法来自唐玄宗,他把“非常道”解释为“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”,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。

但都第二个“道”字都认为是言说、描述的意思

△纵观整本《道德经》(尤其是道经),都是以道开始,树立哲学体系去研究世事,是从宇宙观落实到人生观和先考察宇宙的形成,然后发现其规律,用他的规律来说明应该怎样为人,怎样为国。可见第一个“道”就是《道德经》的核心。

△《道德经》洋洋洒洒五千余字,大部分都是围绕“道”展开的,如果开篇就说“道若可以言说,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”的话,有点诡异。这后面的五千多字怎么想?

△道法自然是《道德经》的主题思想,也提示人们“道”这个东西只能遵从自然发展,逐本溯源学思践悟,机缘巧合才能触摸到,并不能生靠努力得来。同时也说了“道”这个东西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,“道”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。这样一想,自然“可悟不可求”要比“能想不能说(说出来就不是了)”要妥当一些。

所以我认为,第一个“道”意思是道家学说中生成宇宙的本原和实质,第二“道”字意思是追求(求道)。

如下解答:

【原文】

道可道①,非常道②;名可名,非常名③。无,名天地之始④;有,名万物之母⑤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(jiao:四声)⑥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⑦。玄之又玄, 

【注释】

①道: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。

②道:用语言表达出来。

③常:恒久不变。

④名:这里指道的名称,文化思想。

⑤名:用语言表达出来。

⑥徼(jiao:四声):通“窍”,踪迹的意思。 

⑦玄:幽昧深远。  

【译文】

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道”;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名”。无,是天地的开端,有,是万物的根源。所以,常从“无”中观察天地的奥妙;常从“有”中寻找万物的踪迹。有和无,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。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,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。 

如下解答:

你好,我是奇猫行天下,我来回答你的问题。

老子在所著《道德经》中曾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

1.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中,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都是名词,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实质,引申为真理。第二个道字是动词,意思是表述。“非常”在这里是两个词,“非”即不是,“常”是指永恒的、终极的意思。

2.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中,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都是名词,指的是对某一事物作出的指认。第二个名是动词,是说明的意思。

3.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能用语言表述的道,不是永恒的道;能用语言说出来的‘名’,不是永恒的‘名’。”

老子的意思是说,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、终极的道。而所谓永恒、终极的道,是指宇宙的本体,是世间万物的由来,是超越了一切具体的道理和规律的终极的道。

如下解答:

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。

白话文理解:修炼的道路,不是一成不变的,是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。

这里的道解释为修炼的道路。现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万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。

实际上“道”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,“道”可以代表抽象的法则、规律,以及实际的规矩,也代表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理。

1、“天道远,人道迩.”出自邵雍《大人吟》

全文如下

2、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””出自《中庸·第一章》

白话解释: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,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,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。这个道,不能离开片刻我的身心;如果可以离开,那就不是正道了。

3、《孙子兵法·计篇》:“兵者,诡道也.”

白话解释: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、出其不意。

“道可道”告诉我们,很多事、物、人除了会变化这层意思外,根据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,也会得到不同的成功路径,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。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仁者见仁见智。

以上就是我对“道可道”中“道”是什么意思的解析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如下解答:

[蜡烛]“道可道”中的道为世界运行的规律或者说是自然法则,[晕]人力无法抗拒的法则,世界成型之时就已经划定的法则,至于这个道法是谁制定的,众说纷坛,所以产生了各种宗教,争夺“世界和人是谁创造的”这个问题的解释权。

如下解答:

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六字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一句。

这六字翻译现代汉语就是:能说出来的“道”不是永恒的“道”。

六字中的第一个道字,就是《道德经》三字中的“道”的意思,道是万物本源,包含演化万物。

六字中的第二个道字,是言语表达的意思。

六字中的第三个道字,与第一个道字含义类似。

重点根本不是这句话怎么翻译,而是为什么说出口的“道”就不是真正的道、永恒的道。

我们用所语言表达的东西,本质来讲,都是外在的、有形的东西。汉字,是象形字。所谓“象”,就是“表象”,外在的,有形的形状。所以早期文字都是模拟日月、动物、场景所“绘画”出来的象形字。

但是人和几乎所有生灵,都是可以感受到一些无形的东西的,比如逻辑、情绪、道德。那些这东西怎么表达呢?我们称之为“抽象”,抽取无形东西动作的痕迹为“象”,举个不恰当但是直观好懂的例子:风吹过树枝,树叶颤抖,就体现出了风,风就有“象”了。

然而,树叶颤抖不是风的本质。

《道德经》里有说过“大象无形”,同样道教经典《清静经》也说过“大道无形”。

“道”就像风,风是无形的,“道”也是无形的,抽象的解释是对的,但不可能永远对。因为,并不是只要有树叶动就一定是风,还可能是有人在摇树干。

所以,用有形的象来“抽象”而产生的语言来描述的道,不是本真的道。

悟道,在内不在外。外在之象有限,无法原本倒映出无限的内在之道。

如下解答:

老子道德经中第一句“道可道”中的两个道的意思是不同的,第一个道是名词,意思是天地万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,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,它是道家学说思想体系的核心。第二个道的意思是了解、认识的意思。

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,希望对您有帮助

标签:

广告

Copyright ?   2015-2022 华南商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